加拿大小百科

中医之立冬养生

“北风潜入悄无声,未品浓秋已立冬”。明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——立冬。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。立冬时节如何养生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之立冬养生吧!

中医学认为,立冬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,阴气盛极,自然界草木凋零,蛰虫伏藏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,都在养精蓄锐,为来春生机勃发蓄积力量。故中医讲究立冬补冬、立冬养藏、滋阴补阳,立冬养生应该温补养阳,少吃生冷也不宜过燥。

立冬当养肾

1“肾”最伤不起

中医认为肾含真阴和真阳,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,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养。肾阴为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,肾阳则是活动的基本动力;肾阴是肾阳的物质基础,肾阳是肾阴的功能表现。人生于天地之间,禀受阴阳之气,体内阴阳变化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紧密相随。冬在五脏应肾,而体之阴阳根之于肾,因此冬季摄生的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。“肾者主蛰,封藏之本”,因而冬季养肾必须慎防房事,保护住精血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的那样: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瘟。”

冬天天气寒冷,寒与肾相应,最易伤害肾的阳气。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,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、易感风寒、夜尿频多、阳痿遗精等疾病;另外,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,肾阴不足,则咽干口燥,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。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。

2养“水”就是养肾

肾在五行中属“水”,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:“以冬寒之气养肾”。也就是说冬天气候由凉转寒,于是人体要让肾气变得旺盛来适应这一变化,不论是新陈代谢速度降低,还是精神萎靡都是因为消耗肾气,使肾水偏虚,因此冬季对肾的养护都要围绕一个“水”字,以滋养肾水为保健原则。

3肾阴虚的表现

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根本,阴液对人体起滋养濡润作用。肾虚便会水亏,人体得不到阴液的滋润, 便会表现出类似上火的症状,诸如口干舌燥、五心(两个手心、两个脚心、一个心口)烦热、两颧发红、口唇红赤、盗汗(多发生于午后和晚上)、大便干结、小便短赤等。由于肾“主骨生髓通于脑”,肾阴不足,骨髓便得不到濡养,就会出现失眠健忘、头昏耳鸣的问题。

4如何养肾

揉耳增肾阳:长期的诊断观察表明,当人体有病时会在耳廓上出现反应点。因为耳朵上穴位密布,且通四肢百骸,因此中医的耳针疗法就是在耳廓的一定部位,特别是反应区进行针刺或理针,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例如,在外耳的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凹窝,俗称“三角窝”。

这一区域对应人体生殖功能,用针灸刺激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,可以治疗女性月经不调,以及男性遗精、阳痿等。同理,针刺耳穴图上相应的“肾”的部位,也可以起到强肾健身的作用。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不同,除了针刺还有灸法、埋豆、放血、按摩等多种刺激治疗形式,特别是对于因肾气不足所引起的失眠、头痛、头晕、记忆力减退,搓揉按摩耳廓的疗效相当良好。

针炙助冬日

肾是先天之本,脾胃是后天之本。脾肾一虚,正气则虚,邪气则盛。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。中医认为,温补者,莫过于灸法,灸者,乃艾之火攻,能壮人阳气,益人真阴。在这里,“灸”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艾灸。艾灸有6大功效:通经活络、行气活血、祛湿逐寒、消肿散结、回阳救逆、防病保健。古人云: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。”灸法虚寒者能补,郁结者能散,有病者能治,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,这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。

泡脚活经络

从中医的观点来看,人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。脚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,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,这条经脉之根分别在脚上的6个穴位中,仅脚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,双脚穴位达66个,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,占全身穴位的10%。经常泡脚就可刺激脚部的太冲、隐白、太溪、涌泉以及踝关节以下各穴位,从而起到滋补元气、壮腰强筋、调理脏腑、疏通经络,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延缓衰老的功效,可以防治各脏腑功能紊乱、消化不良、便秘、脱发落发、耳鸣耳聋、头昏眼花、牙齿松动、失眠、关节麻木等症。因此民间有“睡前一盆汤,赛过人参汤”的说法。

饮食调养

1膳食进补

要遵循“秋冬养阴”“无扰乎阳”“虚者补之,寒者温之”的古训,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。元代忽思慧所著《饮膳正要》曰:“……冬气寒,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。”也就是说,少食生冷,但也不宜躁热,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,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,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,如:泥鳅、鸡、鸽子,多吃萝卜、青菜、木耳等。

这里须要注意的是,我国幅员辽阔,地理环境各异,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,同属冬令,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;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,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,如牛、羊、狗肉等;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,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,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,如鸡、鸭、鱼类;地处高原山区,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,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、冰糖为宜。

除此之外,还要因人而异,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,人有男女老幼之别,体(体质)有虚实寒热之辩,本着人体生长规律,中医养生原则,少年重养,中年重调,老年重保,耋耄重延。故“冬令进补”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、温补、小补、大补 ,万不可盲目“进补”。

2进补前先引补

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,所以要做好引补。比如食用性质温和的花生红枣汤、生姜炖牛肉等。此外,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。小麦粥可以养心除烦,芝麻粥可以益精养阴,萝卜粥可以消食化痰,茯苓粥可以健脾养胃。

3多温热少寒凉

天冷的时候,适量增加蛋白质、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,对抵御低温很有好处。例如多吃一些高粱、栗子、大枣、核桃仁、桂圆、南瓜、松子、枸杞、银耳、木耳等温热性质的食物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